9月26日,文学与创意学院第一届教师读书分享会(第一场)在三教报告厅顺利举行。本次活动旨在营造浓厚的学术阅读氛围,促进跨学科交流,助力教师不断提升教学创新能力与学科素养。
文学与创意学院副院长沈勤以及中文系、艺术系、英语系、传媒系和教务处主要负责人等参与了这次读书分享会。来自各系的青年教师积极参与,认真聆听。
四位主讲教师分别以《西游记》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《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的文学地理研究》和《乡土中国》为切入点,结合自身学科背景与教学实践,畅谈阅读体悟,交流学术思考,让现场师生在轻松交流中收获满满。
艺术系刘哲曦老师围绕《西游记》的“文学叙事与创意”展开分享,他指出:“真正的取经之路不在西天,而在路途。佛祖不是如来,而是自我。人生最大的成长,正是不断与自己斗争、妥协,并最终达成和解的过程。”他的见解启发大家思考,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自我、实现成长。
外语系黄鹤老师分享了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,从人生的三种自我状态入手——由“儿童自我状态”到“父母自我状态”,再到“成人自我状态”,层层剖析个体心理的成长轨迹。她强调,教师应关注自身情绪健康,学会“爱自己”,才能更好地把温暖与力量传递给学生。
中文系朱澳慧老师分享了《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的文学地理研究》,阐述了一本书如何拓展阅读视野、打破地域界限。她强调地域文化传承与地方认同的重要性,指出文学在塑造地方认同方面具有深远意义,并呼吁大家反思地域偏见。
传媒系曾惠玲老师分享了《乡土中国》,围绕“只有读懂乡土才能读懂中国”展开,通过“土味文化的兴起”“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”“断亲现象与家族淡化”三个案例,提出“旧理论、新问题”的观点。她呼吁听众重新审视乡土印记,发挥其积极作用。
整场分享会既兼具理论深度,又紧密结合教育实践。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碰撞,更是一次教学理念的升华。未来,学院将持续举办系列读书交流活动,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科融合发展。
撰稿:段恩祁、郑梦洁
拍摄:王家乐、侯志成、彭依伊
指导老师:成心怡